運河美景。
崇福的大運河畔,端午民俗活動現場。
春日運河美景。
運河邊的古吳越疆界碑。
風雅桐鄉,因水而興。從古至今,大運河都是桐鄉重要的經濟文化“大動脈”。悠悠運河水,哺育了兩岸一代又一代的桐鄉人。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46項世界遺產,桐鄉也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行列。
我們常稱的大運河(桐鄉段)是指運河東線,又被稱為杭州塘、杭申甲線、杭申線(嘉興—石門—崇!舐)的河道,全長41.77公里,占江南運河的十分之一、浙江段運河的三分之一。桐鄉是浙江段運河流經最長的縣域。
浙江段運河歷史上數次重大改道變遷,都在桐鄉境內發生并留下痕跡,彰顯大運河(桐鄉段)的重要價值。近年來,桐鄉不斷為這條承載著華夏文化基因的“大動脈”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使其煥發出更動人的魅力。
千年文脈流淌不息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如何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2014年,桐鄉在運河沿岸城市中率先編制了《京杭大運河桐鄉段綜合保護和旅游開發規劃》,在做好大運河文物本體保護的前提下,科學推進大運河適度旅游開發,發展運河文化休閑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
大運河貫通南北,流經烏鎮、濮院、崇福、石門等一批歷史悠久的古鎮,這些古鎮依運河而生、托運河而興,又為運河注入活力,成為桐鄉運河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多部門同時參與、協調推進,桐鄉全面提升大運河生態、文化、旅游等功能——從北到南,水清、岸明、景美;由點及面,運河沿線古鎮重拾運河記憶、重現運河風光。
7000多年前,這里開始種植水稻。大運河在這里形成了一個120度的大轉彎,“石門灣”由此而來,這里也被稱為“千里古運河第一灣”。
如今的石門,正賦予它們更多的意義——新建的羅家角遺址展示館將免費對公眾開放,成為展示悠久歷史文化的新坐標。明清時期的石雕、質樸的仿古坐榻、無人值守的自助服務模式……傳統與現代交融的伯鴻城市書房(崇福)靜靜佇立于橫街廟弄21號,這里也成為崇福古鎮保護開發利用的第一個改造點。
而在濮院,白墻黛瓦映襯著水鄉倒影,一座座造型別致的古橋,在優美的生態環境與全新的建筑群落間,形成一幅古今共融的美好畫卷。而造就這一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2014年濮院開啟的“有機更新”項目。
運河畔的人們在尋找鄉愁的過程中,找回的不僅僅是眼前的風景。各類民俗節慶活動的開展,讓運河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使千年文脈流淌不息。
每年清明前后,烏鎮都會舉辦香市,這是茅盾在文章中念念不忘的“農村的狂歡節”。在烏鎮香市上,傳統的民風民俗得以再現,這已成為烏鎮運河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而在端午前后,崇福的大運河畔,鑼鼓聲、號子聲此起彼伏,龍舟滑行在河面上,一場端午民俗風情活動,重拾傳統文化的精髓,喚醒人們對端午的記憶。
此外,桐鄉還通過開展“風雅桐鄉·文化尋寶”等活動,探索運河沿線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新方法、新途徑,持續打響桐鄉運河品牌。
古老運河重煥生機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清晰勾勒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
2019年10月,浙江省政府正式印發實施《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其中,大運河詩路以世界文化遺產和江南水鄉名城古鎮為主要載體,展現“千年古韻,江南絲路”的文化印象。
2020年,《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發布,提出八大工程42項重點任務,旨在將大運河浙江段打造成國際影響最廣泛、遺產保護最有效、功能價值最突出、生態環境最優越的中國大運河華彩段。
千年運河文化綿延不絕,古老的智慧啟迪未來。大運河畔的桐鄉,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下一階段,桐鄉將編制《桐鄉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規劃》,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工程建設。
同時,桐鄉將加快推進烏鎮、濮院、崇福、石門四大運河古鎮的保護利用開發,以烏鎮為核心,積極推動運河沿線古鎮建設“串珠成線”,發掘運河沿線梧桐、鳳鳴、大麻等其他鎮(街道)文化旅游資源,積極構建以“一河四鎮”為重點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為大運河增添新的桐鄉亮點,講好千年運河的“桐鄉故事”。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照片)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嘉興日報桐鄉新聞”、“桐鄉電臺”、“桐鄉電視臺”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